現代建築趣談 吳加里 |
|||
現代建築注重功能、結構性,風格單純而少用民族色彩。這種風格的出現是有其歷史背境的。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導致社會、思想和科技文明各方面出現巨大進步,新的建築類型、建築材料和技術,促進了建築觀念的轉變。
包豪斯校舍 BAUHAUS 格羅皮烏斯(Gropius)是二十至五十年代推動現代建築的一位極重要的大師。1919年他在德國創建了培養設計人材的國立威瑪建築學校,簡稱包豪斯(Bauhaus),網羅有見地的藝術家,使學校成為二十年代歐洲最激進的藝術流派的據點。 1925年學校遷到德騷(Dessau),格羅皮烏斯設計了充份體現現代建築思想的新校舍。
校舍建築面積有一萬平方米,其中包括教室、車間、辦公室、禮堂、餐廳、學生宿舍和一所隔路相望的職業學校。它有一橫跨公路與用作辦公和教員室的過街樓相連,從平面看會看到兩個L形交接在一起。 設計特點:「功能」成為設計的出發點,衝擊古典學院派由外向內的設計習慣。 運用不對稱的方式,各部份的大小、高低、形式和朝向各不相同,各有特色。 軸線很多卻沒有主軸,入口不少卻沒有中心。它沒有正立面,只有縱橫交錯,變化多端的整體形象。 |
德國 包豪斯校舍 (Bauhaus) 1925 |
||
San Andrea Al Quirinale 這是位於羅馬的一間教堂,用粉紅色的大理石作牆壁。由大建築師伯尼尼(Bernini)設計,是一個典型的巴羅克建築,其中的雕塑都指向圓頂(天堂的方向)
|
意大利的巴羅克 BAROQUE Baroque 這個字是繼文藝復興之後出現的藝術標簽,源於葡萄牙語「barroco」,指當時用來作首飾的一種大而不圓的珠。藝術評論家奧斯本(Herr Osborn)指出,巴羅克暗示「冗重、浮誇和臃腫」的形式。它與天主教思想運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。巴羅克是一種反對基督教改革的風格表現,隨著天主教傳教士的工作,傳至維也納、德國南部、萊茵河流域、西班牙、墨西哥、葡萄牙、巴拉圭、秘魯,甚至中國北京(頤和園是由耶穌會倡議興建的)等地。
|
||
重表現情感的建築風格 「灌注於塊體之中的運動」—— 這是德國藝術史學家沃爾福林(H. Wolfflin, 1864-1947),為巴羅克建築藝術下的精彩定義。現今許多人誤會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抽象畫才算是現代藝術,其實,現代主義在文藝復興末期的巴羅克時代已經開始,例如後期的米開朗基羅雕塑已「現代」得很。 巴羅克擺脫了常態 —— 一種古典的理想主義的表現方式,如比例、黃金分割以及絕對數學化的平均和諧。它代表了一種幻想的方式 —— 否定現實,與法則理由相矛盾。北歐藝術,哥德教堂、倫勃朗和泰納這些畫家與巴羅克建築藝術有一定的精神聯繫,同是強調了心理描寫,以前的文藝復興作品則較著重物質性。巴羅克建築把人類精神從古典主義的枷鎖解放出來,使人沉溺於無邊無際令人神往的夢幻之中。
學建築的益處 任何敏感的人都會發覺世界各地的建築物均有其異同,其中有著歷史文化宗哲因素,也有功能實用的因素。從研究建築物,我們可以知道歷史、文化、美術、工程學、環境學等廣博的知識,我們豈可以漠視這「石頭文獻」—— 建築學?
|
![]() |
||
@@@ 本文選自《川流》雙月刊 (二) (1998 年5 月) @@@