彩虹的啟示

 吳偉賢 ( 香港中文大學訊息工程學系副教授 ) 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 三百多年前,牛頓用一片三棱鏡,從一線由窗簾縫間透進來

的太陽光,折射出一條人造彩虹;在本來黑暗的小房間內,流轉

著令人驚嘆的七彩顏色。當時的牛頓興奮萬分,知道自己又發現

了一項人所未知的自然奧秘,而且這個極其簡單的實驗,可能是

科學史上最美麗的一個!在記事簿上,牛頓用心地紀錄了整個實

驗過程,畫了一幅不太整齊的草圖(牛頓的繪圖技巧一直不太靈

光,天才始終也有弱點!),寫下了實驗結果 —— 太陽發出來的白光,原來是由多種不同顏色的光線混合而成。

        在往後的一個多世紀裡,歐洲的科學家循著牛頓這美麗發現的方向努力追尋,苦苦思索顏色光線混合時產生顏色變化的原因,為何多色光混合會變成白光?綠光加藍光成了靛藍這半青半藍的顏色還算容易理解,綠光加紅光又為何成了黃光?熟悉油畫顏料的畫家卻又指出,綠色和紅色顏料如何也混不出黃色,而是灰灰棕棕一片深沉!科學家一直提不出一個圓滿的理論,來解釋人們由觀察所見的一切關於顏色的美麗而神奇的現象。

         到了十八世紀將要過去的時候,另一位物理學天才,現代光學之父 Thomas Young 終於提出了一個令人滿意的顏色理論。在另一個重要的科學實驗裡,Thomas Young 證明了彩虹上的各種顏色,都能夠用紅、藍、綠三種「原色」(primary colours)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。但顏料的混合又如何解釋?原來顏料的色彩是通過選擇性反射外光—一個「減」的過程而來的。譬如紅色顏料,其實是吸收了紅色以外的其他光線,反射出來的自然只有紅色的光線了。

         三原色理論固然是一個重要里程,唸過物理的同學都是耳熟能詳的了。但是 Thomas Young 當年提出了另一個新觀點、新猜想,對後來的科學家引起更大啟發,其影響更超出了物理學界,直達生理學、心理學以至哲學等其他範疇!

         Thomas Young 提出一個新的觀點,指出顏色並非光線本身的物理特性,而是光的觀察者 —— 人本身的知覺經驗,一個心理現象。嚴格說來,顏色並非存在於被觀察的物理世界!他進而提出一個猜想,認為人類的眼睛,有三種不同的感應器,分別對三種原色產生反應;不同感應器反應的強度比例,就決定了我們的顏色經驗。

        由此推論,就算兩件物體看來顏色一樣,並不代表他們反射出來的光的成份一樣,而是我們眼睛的三種感應器的反應強度比例一樣而已。換言之,肉眼所見的顏色,其實是我們對光的成份的分辨能力極為有限的結果!這個近二百年前的推論,到了本世紀終於得到證實,生理學家在人類眼睛的視網膜上,果然發現三類不同的負責顏色感應的視錐體!

        憑著 Thomas Young 提出的這個新觀點,我們可以重新審視牛頓的實驗結果。太陽光給三棱鏡折射分解出來的不同光線,是進入我們的眼睛後才引起我們不同的色彩感應;換言之,顏色根本不是光線本身的物理屬性。到了今天,物理學家清楚告訴我們,光是波(wave)的一種,不同頻率的光波,由空氣進入玻璃製的三棱鏡時,會產生不同幅度的折射;頻率越高,折射幅度越大。肉眼可見最低頻的光和最高頻的光分別感應為紅色和藍色,這正是彩虹色譜的兩端;而整個美麗的彩虹,原來是人類的眼睛,對最高頻和最低頻的可見光之間一切單頻光波,感應出來的一幅圖畫!我們大可以說,原來彩虹是屬於人類,是人類特有的、美麗的視覺效果

        原來任何一個觀察都不是單獨存在,而是與觀察者息息相關。分析一個觀察,也就要同時分析觀察者。這個啟示引起了不少科學家以至哲學家的沉思,更促成了研究人類作為觀察者的特性的一門新興學科—心理學。偉大的學問,原來是不會囿於本來領域;深遠的影響,是可以直達人類知識庫的每一個角落,開拓一片新天新地。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 

 

 

*** 本文選自《川流》雙月刊 (二) 1998 年 5 月 ***